臺北盆地演化過程中有一系列重要的地質事件,包括山腳斷層的構造作用、大屯火山群的噴發與沉積作用、河系演育以及海水面升降的沉積作用。

上述事件的影響及於整個盆地,可以據此將盆地的演化分為6個階段,其中包括盆地尚未形成的先期階段,有關各階段之演化說明如下。

階段1

在山腳斷層尚未活動的更新世早期(44萬年以前),臺北盆地原為西部麓山帶的一部份,是第三系沉積岩構成的褶皺逆衝丘陵地帶(圖a; Teng et al., 2001; 王執明等,1978),丘陵前緣是切過林口台地最東緣的新莊逆掩斷層,走向大約呈南北向,位於山腳斷層略西側(林朝宗, 1981)。

階段2

在更新世晚期(約44萬年前),山腳斷層開始活動,新莊斷層向上逆衝的上盤轉為下滑,形成雛形的三角形臺北盆地(圖b)。古新店溪與古基隆河同時也轉向西北注入臺灣海峽北部,林口扇洲停止堆積(Teng et al., 2001)。

階段3

在44到18萬年之間(Chen et al., 1995; Wei et al., 1998),盆地西北角的五股、蘆洲到關渡平原一帶已經沉降到海平面附近,有古新店溪與古基隆河組成的河湖環境,累積了含有礫石的砂泥沉積層(圖c; 洪奕星等,2006; 陳文山等,2008;彭志雄等,1999;劉平妹等,2006)。

階段4

在約18萬年前,古淡水河的堆積環境曾經一度發生重大的變遷,當時大屯火山群發生大規模的火山泥流,堵塞盆地河系的出海口,造成臺北堰塞湖(圖d; Tsao et al., 2001; 鄧屬予等,2004)。這一堵塞事件約在16萬年前結束,古淡水河切穿關渡隘口,湖水流逝、面積縮小,盆地恢復原來的河湖沉積環境,直到約10萬年前(圖e)。

階段5

在10萬年前的上次冰期開始時,臺北盆地又經歷一次大規模的環境變遷(圖f)。當時全球海水面下降可達120公尺,古淡水河基準面隨之下降,溯源侵蝕加強,古三峽溪襲奪原先流往桃園台地的古大漢溪,在石門附近轉向東北進入臺北盆地,匯入古新店溪而造就了今日的淡水河系(Chen & Liu, 1991; Teng, 2001; 洪奕星等,2006; 陳文山等,2008)。當時河流搬運力(capacity)與最大負載力(competence)都大增,在盆地中形成沖積扇與巨礫為主的沉積層。

階段6

在現今的間冰期開始(1.8萬年前)以來,快速上升的海水湧入臺北盆地,形成一個廣闊的內陸海灣,潮水出入僅能依靠狹隘的關渡口(圖g; Liew et al., 1997; Teng et al., 2000; 王執明等,1978;洪奕星等,2006; 許誠 ,1992)。在約8千年前海水達到入侵最高潮(Teng et al., 2000; 許誠, 1992; 陳文山等, 2008),爾後逐漸退出盆地,陸相河湖沉積環境再度廣泛重現盆地之中(圖g),現今潮汐仍影響淡水河系的水位,隨著潮汐的日月週期而升降(張瑞津等, 1989)。

湖水消退,形成現今臺北盆地地形樣貌

湖泊環境約在8千年前到達最高點,此時沉積之松四層之空間分布最為寬廣;爾後湖水逐漸消退出臺北盆地,重現陸相河湖沉積環境,沉積之松五層及松六層,主要河流所造成之沉積物,分布深度則約在深度20m之內,為影響土壤液化最關鍵之次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