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瞭解臺北盆地的地層與構造,除了探究山腳斷層與上盤陷落區的上部第四系沉積層之外,也應包括周邊高區的地層與構造,因為它們不僅是盆地沉積物來源,也影響沉積體系的特色與作用、以及河系的發育等,它們的地質構造也延伸到陷落區之中,造成不等量的陷落與沉積層厚度的變化,也影響到沉積相的特徵與分布。

就整個盆地與周邊高區的地質與地形來看,林口台地東側崖面是最顯著的線型,也就是山腳斷層沿線(如下圖)。以下我們依據此一構造線型與地層年代分為邊緣高區與盆地2部分,邊緣高區再分為3區,包括 1 .東側及南側第三系地質區;2 .西側第四系地質區,即林口台地;3 .北側火成岩地質區,即大屯火山群,包括觀音火山。

臺北盆地

由新北市土城區天上山北眺建物密佈的臺北盆地,最遠方山峰為隔著關渡口相望的觀音山(左)與大屯火山群(右)。觀音山左側即為林口台地,台地坡腳略呈南北一線,即為山腳斷層。視野正前方的翠綠山頭為西部麓山帶的皺褶丘陵。

1.東側及南側第三系高區:西部麓山帶

本區涵蓋盆地東側與南側的丘陵與山脈,從內湖向東南到汐止,再轉西南到樹林一帶。

西部麓山帶是一系列呈東北─西南走向的山嶺和谷地,高度低於1000公尺。它的岩盤以褶曲的第三系沉積岩為主,夾少許火山岩。這些岩盤分布廣闊,不但出露在西部麓山帶,並且潛伏在臺北盆地和大屯火山群之下(王執明等,1978)。

岩性地質圖

西部麓山帶主要為第三系沉積岩所組成,並為臺北盆地周緣分布最廣之地層,地層特性受岩性及構造影響,也導致容易產生特定之坡地地質災害。

2.西側第四系高區:林口台地

本區約形成一個正三角形,頂點朝西,東側南北向底邊鄰接山腳斷層,西南邊為南崁溪河谷,西北為八里海岸,面向臺灣海峽。台地至高約250公尺,向西北緩降。台地東北角為觀音火山,它的噴發年代與岩石組成都和大屯火山相近,本文將它歸為山腳斷層北段沿線高區的一部份。

組成台地的岩層層態近乎水平,主要是質地疏鬆的下部更新統沉積岩;台地的下部更新統具有從東南到西北的岩相變化。東南部幾乎全由厚層礫石組成,穿插透鏡狀砂岩,是為林口層;西北部則由砂岩與泥岩組成,夾有透鏡狀礫岩,是為大南灣層。林口層與大南灣層呈犬牙交錯的接觸型態。

林口層、林口台地

新北市五股區登林路東南端附近的下部更新統林口層露頭。林口層在此區幾乎全由礫石組成,常見礫徑達1公尺以上的巨礫。視野左上方有二層水平的薄砂層,顯示這些陸相沖積扇沉積物並未發生傾動、也未形成地質構造,仍保留了堆積當時的樣貌。

大南灣、林口

新北市林口區海岸嘉寶溪口的大南灣層。這些濱海相厚砂岩與厚泥岩互層有發達的層理、質地疏鬆,有豐富的植物碎屑與半淡水到鹹水種貝類化石,也有零星的礫岩透鏡體與漂木化石。

3.北側火成岩高區:大屯火山群

大屯火山群包括觀音山、大屯山、面天山、七星山、磺嘴山等多達50餘座火山,分布範圍從林口台地的東北角,跨過山腳斷層,直到崁腳斷層西北側。這些火山的噴發物幾乎都是安山岩質,以熔岩流為主,也有火山碎屑岩與凝灰岩(Chen et al., 1995; Chen & Lin, 2000; Yang et al., 1994; 陳文山等,2003)。這些火山岩多屬於晚更新世,主要噴發年代在80-20萬年之間(Teng et al., 1992; Wang & Chen, 1990; 曹恕中,1994; 陳文山等,2003)。

臺北盆地:山腳斷層上盤沈陷區

本區大致以上部第四系沉積層覆蓋的範圍為準,約在海拔20公尺等高線以下的平原地帶,面積達240平方公里,從山腳斷層西側開始向東直到臺北斷層(Wu, 1965; 林朝宗、李錦發,1997;陳宏宇、黃奇瑜,2000;劉桓吉等,2000;蘇泰維等,2003)。

關於這些沉積層的岩性地層序統,隨著鑽抵基盤的地質深探井逐年增加,地層分層也逐漸精細,從早期的2層到最近的5層(Wu, 1965; 王執明等,1978;陳文山等,2008;鄧屬予等,1994),由下到上為板橋層、五股層、景美層與松山層,以及與這4層同時異相的關渡層。

七星山、小油坑

七星山西北側小油坑裂口的下部更新統安山質火山碎屑岩。這些岩層有顯著的層理,由礫徑不一的角礫狀火山岩碎屑組成。裂口有多個噴氣口、噴發現象活躍,顯示下方地殼可能有岩漿庫。

板橋層、三重二號、196-204

三重二號井196-204公尺深度的板橋層。這些沖積扇相礫石層有基質支持、礫徑不一、淘選不佳的產狀。礫石常有紅黃色風化產狀,基質為黃褐色粉砂質砂層,顯示為再堆積的已風化沉積物,綜合而言,這些保存良好的氧化沉積物顯示堆積環境位於地下水位之上,也屬於氧化環境,顯示為沖積扇中扇以上的區域。

臺北盆地地層分化表

臺北盆地地層劃分表